君品谈|马未都:笃志而体,君子也
来源: 2024-01-25 09:41 点击:194 次

四十年前,

他从工厂走进编辑部,

以认真和坚毅的态度面对坎坷,

在平凡生活中演绎梦想的力量。

四十年后,

他闭关写作100余天,

用勤奋和执着的笔触积蓄力量,

留下岁月沉淀智慧的绝美篇章。

时代有我,君品相传。由凤凰网出品,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《君品谈》第四季,本期对话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,讲述他的文化传承之路。

从五七干校到工厂机床

“没有兴趣的工作也可以做得很好”

1955年,马未都出生在北京的部队大院里。14岁时,他跟随父母前往东北五七干校,过上了吃不饱、穿不暖的艰苦生活。

1973年,马未都离开干校,前往京郊插队落户。两年后,20岁的他返回城里,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做机床铣工。进入车间后,马未都认真跟着车间师傅学习,每天上班到得比师傅早,用心学习加工技术。

谈及做铣工的时光,马未都说,“如果你能选择跟你兴趣吻合的工作,这是最好的……如果你没有能力选择你有兴趣的工作,那么(即使是)没有兴趣的工作也可以做得很好”。到今天,马未都仍然可以说清楚机械加工的细节。

马未都回忆在工厂当铣工的时光

工作闲暇时,他就每天不停地看书、读报、思考、行文。由于长期营养不良,他骨瘦如柴,所以他给自己起了个笔名,瘦马。

1981年,马未都的爱情小说《今夜月儿圆》整版刊登在《中国青年报》,成为当时的爆款。之后,小有名气的马未都被调到《青年文学》做编辑。

回忆此事,马未都说,“当上出版社文学编辑的时候,当时就特别高兴,每天早上骑自行车上班的时候,迎着朝阳,由西向东走,心情特别欢快”。

马未都进入编辑部

“我的判断能力超出我的创作能力”

来到编辑部后,马未都发现同事都是年龄大自己很多的文化人,很多编辑都是自己仰慕已久的偶像人物。

笃志而体,君子也。认真是马未都一直坚持的做事原则,每天来到办公室后,他就认真做好手头工作,打水、扫地,然后剪开包书稿的杏皮,查看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,在半麻袋的稿件中挑选好作品。

马未都(左)向吴小莉(右)讲述编辑部工作

1986年,王朔的小说《橡皮人》在编辑部饱受争议,无耻、不体面、不好发的声音充斥着编辑部,可是马未都当即决定推荐王朔的作品。之后,《橡皮人》一经刊载,广受欢迎,被当时的青年所追捧。

十年编辑生涯,马未都可以说是很多人的伯乐。除了王朔以外,苏童、刘震云、史铁生等人都在编辑部办公室与马未都聊过,“我觉得我有能力,我的判断能力超出我的创作能力,所有的事情都是判断非常重要”。

马未都闭关写作112天

“我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”

马未都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。

2020年,65岁的马未都趁着居家办公的当口,开始闭关写作,一口气写了5本书,其中3本讲唐诗,2本讲宋词。写完书稿那天,他在微博晒出自己的书房、写空了的几十支水笔芯,和厚厚的手写稿件。

马未都谈写书初衷

谈及此事,马未都说那时候自己下定决心,不写完不理发,“那时候疫情期间也出不去,但是我不能荒废我这个年龄……我就下决心写我年轻时候就想写的(内容)”。

两年后,《马未都讲透唐诗》、《马未都讲宋词》陆续上市,登陆各网站新书热卖傍、在直播间被抢空、微博话题阅读量破3000万……马未都的书创下诗歌类图书首发销量纪录。

马未都说,书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榜样。写书时,花甲之年的他更加能理解那些文人的人生历程,“我这个岁数开始对人生有很多感受,年轻的时候都没有,所以包括写书会有很多代入感”。

习酒用匠人精神,酿造君子品质

贵州习酒《君品谈》栏目以传播“君品文化”为宗旨,展现当下君子的传承精神与创新姿态,传递社会责任感。让新时代的君品精神如习酒人的坚韧品质一般,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

 

精华推荐

首页 | 国内新闻| 资讯| 房产| 财经| 美食| 娱乐| 科技| 教育| 图库| 健康| 汽车| 创业

中国产经新闻网 未经本站书面授权,不得建立镜像,违者必究。
版权所有:中国产经新闻网 () © 2012-2017 All Right Reserved.